張筍近照信用貸款。新華社發(劉會賓攝)
張筍下部隊住商巡診。新華社發
  “敬愛的黨組織:從去年患病至今,中央、國家衛計委、總政、買屋總後、北京軍區、河北省,各級首長給了我太多的關懷和鼓勵,讓我感到無比溫暖。我是部隊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,能從不懂事的孩子成長為人民軍醫,離不開黨的教育培養……入伍17個年頭了,回頭想一想,自己做的工作太少,卻得到了這麼多的關心,心中十分慚愧。現在,我躺在病床上,暫時不能再為病人服務了……我考慮再三,也和家人商量了,萬一哪天我走了,就把有用的器官捐獻出來給需要的人。”
  這是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張筍融資,近日寫給黨組織的一段文字。
  簽名處,一枚鮮紅的手印,巴里島見證了這位41歲女軍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。
  多年來,張筍踐行白求恩精神,視使命重於生命,愛患者勝過自己,在身患絕症的情況下,堅強樂觀,堅持戰鬥在臨床一線,被譽為“白求恩式的好軍醫”“值得托付生命的好醫生”。今年9月16日,本報通訊《“我渴望生命,因為病人需要我”》初步報道了張筍的事跡,引起廣大讀者的感動和牽掛。
  “能多診治一位患者,就多診治一位”
  2012年6月24日,正在查房的張筍突然持續兩分鐘說不出話。這讓長期從事神經系統疾病臨床工作和研究的她感覺情況不妙。隨後的診斷結果更令人難以接受——腦部膠質瘤,Ⅲ-Ⅳ級!這是惡性度最高的腫瘤,也是最難切除的腫瘤,在世界醫學界有“癌後”之稱。
  張筍悄悄把診斷書裝在兜里,像往常一樣忙著查房、出診,絲毫看不出異樣。“自己隨時有倒下的可能,趁著現在還不太嚴重,能多診治一位患者,就多診治一位。”張筍這樣對自己說。
  2013年2月,張筍腦部腫瘤迅速長大,醫院領導“逼”著她上了手術台。而直到手術前一天,她還抓緊點滴時間為患者看病,向同事一一交代正在分管的23個病人。
  手術後第八天,張筍偷偷到科里轉了一圈,挨個查看自己的病人。化療還未結束,她又回到臨床一線。
  張筍樂觀堅強的人生態度深深感染了同事和患者。一位和她年齡差不多大的患者被診斷為癌症後,大哭大鬧,情緒失控。張筍勸她:“我腦部也長了惡性腫瘤,比你的更嚴重。過度傷心只能加速病情惡化,勇敢地面對、快樂地生活,才能讓生命變得更堅強。”聽完這番話,患者先是震驚,隨後不由得向張筍豎起了大拇指。
  7月17日,還在化療的張筍拿出1.1萬元交給黨組織。這筆特殊黨費,分別捐給了貧困學子張婉寧、王佳康以及3位家境困難的患者。張筍說,她要“回報社會,回報組織,回報患者的厚愛”。
  11月29日,張筍照常上班查房。下午病例討論結束後,與愛人去探望在省優撫醫院住院的父親,回來路上還為心愛的女兒買了一件毛衣。不料,20時30分,她突發癲癇,持續近1個小時,甚至一度沒有了呼吸。當她在神經內科主任王雪笠的懷裡回過神來時,只輕輕說了一句:“我沒事兒了。”在場的人無不動容。
  “患者以生命相托,要對得起這份信任”
  得知張筍的病情,國家衛計委的領導專程從北京趕來了,軍區和聯勤部首長趕來了,各路頂尖的醫療專家趕來了……當然,更多的還是病人和家屬。
  一名普通軍醫,為何讓各級領導如此關註?又為何讓這麼多的群眾為她牽腸掛肚?
  醫院政委倪劍飛說:“從醫17年,張筍沒有怠慢過一名患者,沒有收過一次紅包,沒有出現過一次差錯,她以精湛的技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了廣泛贊譽和敬重。”
  “病人雖有貧富差別,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。”在張筍的心中,生命是第一位的,而和生命一樣珍貴的是醫生的職業操守。因此,無論城市白領、企業老闆還是山溝里來的農民,也無論將軍還是士兵,她都一視同仁,當作親人一樣看待。
  2012年12月的一天,張筍剛要下班,120急救送來一位滿身污垢的流浪老人,說話含糊不清,初診為偏癱。有人建議送救助站,張筍攔下了:“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,我們豈能一推了之?”她不僅掏出1000元墊付了住院押金,而且盡心儘力地看護照料老人。像這樣萍水相逢的患者,張筍不知幫助過多少,她用親和的笑臉,溫暖了一個又一個患者的心。
  神經內科的病癥大部分是老年病、慢性病,需要長期服藥治療、定期檢查。每次接診,張筍都主動把電話號碼留給患者,定期電話回訪,詢問病情癥狀,提醒註意事項。她常說:“患者以生命相托,要對得起這份信任。”
  “張筍的手機24小時開機,就像一個咨詢熱線,架起了一座隨時與患者溝通的橋梁。”張筍的愛人馬克強說,“知道她白天工作忙,大多數患者都是晚上聯繫,有時凌晨還打電話咨詢。”不管什麼時候,電話這頭的她總是耐心回答,從不嫌麻煩。
  一位偏癱患者,晚上經常失眠,睡不著時就給張筍打電話傾訴。整整8年,張筍不知道接了她多少次電話,從個人身體到家庭生活,常常一說就是半個多小時,但張筍從未主動掛斷過電話。連張筍的女兒都說:“媽媽脾氣真好。”
  今年2月的一天凌晨,57歲的市民周田安突然感覺身體不舒服,他的老伴第一反應就是給張筍打電話咨詢。“沒想到張主任很快就接電話了,耐心地給我們分析原因,指導用藥,還安慰了我們一番。”向記者說起這些,周田安的老伴眼裡不住地泛出淚花,“那時我們不知道,對腦部腫瘤患者來說,最重要最需要的是休息……”
  神經內科出現疑難雜症的幾率多,對一些疾病,既查不清機理原因,又找不到病例文獻依據,只能採取探索性治療。這既需要技術,更需要勇氣。
  患者杜先生出現帕金森病癥狀已有5年。張筍在臨床實驗中發現,乾細胞屬“多能”細胞,可通過其自動歸巢功能到達病變部位,從而促進局部神經組織的修複和再生,對改善肢体功能效果明顯。張筍決定運用乾細胞移植這一新技術為杜先生治療。經過5次移植,奇跡出現了,患者病情出現明顯好轉。這是河北省首例成功運用乾細胞治療帕金森病。
  近年來,張筍結合臨床實踐,先後圍繞“破傷風誤診為神經系統疾病”“腺苷與激素酶在癲癇中的作用”等10多項疑難雜症進行探索研究,用高超醫術為160多名疑難雜症患者解除病痛。她還先後兩次應邀赴美國參加世界神經科學大會並作主題發言。
  張筍醫德高尚,醫術精湛,她的病情讓人們無法接受,時刻牽動患者及家屬的心。他們有的想方設法找來偏方,幫助張筍康復;有的送來書籍,希望給張筍帶來精神力量;更多的是發來祝福的短信,打來問候的電話。
  肌無力患者郭希鳳專門在家為張筍包了餃子。平時省吃儉用的她,怕坐公交車時間長餃子涼了,特意打了一回出租車送到醫院。“只要張筍活著,就可以救更多的病人。”說到這裡,她傷心地哭了。
  患者王冬菊的老伴,一路擠汽車、趕火車、打出租車,連續奔波5個小時趕到醫院。他說:“我恨不得花錢在報紙上登廣告,讓老百姓都知道,張筍是一位值得托付生命的好醫生。”
  醫院院長吳廣禮說:“張筍是在白求恩精神這片沃土上成長起來的優秀軍人、青年專家,她身上處處有白求恩的影子,不愧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楷模。”
  “我們付出再多都值得”
  2006年,醫院受命組建中國第5批赴利比裡亞維和醫療分隊,名單里沒有張筍。“建功沙場是軍人最大的光榮。”她連夜寫下請戰書,幾次三番找到院領導,最終如願。
  在利比裡亞,中國軍醫每天都在經受著生死考驗:死亡率極高的惡性瘧疾,令人聞之色變的結核、登革熱、重症肝病……國內很少見的多種烈性傳染病,成了她們接診的常見病和主治病種。有一天,她們接診5位病人,經抽血化驗有4人為艾滋病病毒攜帶者。
  一位埃塞俄比亞軍官患上帶狀皰疹,來就診時,破潰皰疹分泌物佈滿前胸、後背,散髮出刺鼻的惡臭,連其戰友都不願靠近他。張筍沒有嫌棄他,而是滿面笑容地為他制訂治療方案和護理計劃。
  進一步檢查,醫療隊發現這名患者還患有艾滋病。年輕的護士第一次零距離面對艾滋病患者,驚恐得不敢操作。
  “既然走上戰場,就要不怕犧牲。只要抽血時多加小心,是能夠避免感染的。”張筍邊說邊示範,為大家鼓勁壯膽。
  進行維和的8個月里,張筍和戰友們共接診病人8400多人次,診治的1000餘名惡性傳染病患者無一死亡,醫療隊成員也無一人感染。
  在張筍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,中國維和醫療隊聲名鵲起。聯利團總司令奧比阿克將軍在一次視察時動情地說:“中國醫療隊對工作高度負責,我為能與中國軍醫共事感到自豪!”
  一年半之後,張筍再次為國出征,參加中國和加蓬共和國組織的“和平天使—2009”人道主義醫療救援聯合行動。梅甘博是4個醫療點之一。那裡剛剛暴發過3次埃博拉出血熱疫情,這種病被稱為“傳染病之王”,死亡率超過90%。張筍和同事們沒有畏懼,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征途。他們忘我地投入到診療工作中,共接診1.8萬多人次,成功實施手術300多例。
  當醫療隊撤離時,當地村民依依不捨地歡送,高呼:“中國,偉大!中國軍人,真正的朋友!”
  此刻,張筍和同事們相視一笑。她說:“能讓更多非洲人民知道,遙遠的東方有個偉大的國家叫中國,我們付出再多都值得!” (本報記者 耿建擴 本報通訊員 陳江文)
     (原標題:好醫生,值得托付生命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t97xtoqp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